html模版臺北與新北:聯手開發淡水河打造無縫對接"雙子城"


臺北與新北

國際地位

臺北:臺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推薦滴雞精

新北:全境環繞臺北,與臺北、基隆構成大臺北都會區。

人口

臺北:267萬餘

新北:394.2萬

2011年9月7日,臺北市與新北市簽署 大臺北黃金雙子城合作協議 ,展開包含交通、產業、教育、環境資源、都會發展、災防、衛生及觀光文創等八大議題48項合作方案。

2010年8月14日,新北大橋正式開放通車。新北大橋為連接臺灣新北市三重區二重疏洪道兩岸的橋梁,與重翠大橋連通可達板橋區,為新北環河快速道路的一部分。 IC 圖

圍繞著臺灣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臺北市,新北市似乎占盡天時地利。但當臺北市無法容納的工廠、人口大量向新北湧入後,快速的經濟發展與較為落後的城市規劃及配套滯後形成的矛盾,也給新北帶來瞭影響至今的陣痛。對於城市建設遙遙領先的臺北而言,無地可用的尷尬始終存在。

雙子城 未來的前景應如何規劃?兩個城市給出的答案是,從聯手開發淡水河開始,實現無縫對接。

臺北發展受空間限制

作為臺灣的經濟中心,臺北市聚集瞭現代工業、金融以及保險、商貿等服務業,中心區域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迅速擴大。城市中,最繁華的忠孝路兩旁,原來還是田園,如今已高樓林立,市區范圍已延伸至淡水河旁。

有臺灣經濟學者分析,上世紀中期開始,臺北的企業總部辦公室大多集中在中山區、大安區、松山區和正中區四個區域。但是隨著城市經濟和業態的發展,臺北逐漸趨向成熟都市。這意味著,市區地少人多。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國際跨國機構,開始遷移。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所長黃麗玲回憶,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臺北縣的永和、中和等地開始出現瞭一些小工廠。 她認為,這是因為臺北市無法承載那麼多人口,城市腹地小,三面環山,一面臨河,城市發展就跨過瞭淡水河到對岸。

河對岸,就是臺北縣即今日的新北市。商貿與制造業流入,客觀上加速瞭臺北縣的城市化進程。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新北絕大部分區域,已成為包圍臺北市的城市擴展區和衛星城。

實際上,在還沒有升級為市級行政單位時,臺北縣的行政中心板橋區,人口有50多萬,與臺北市區僅一橋之隔。地鐵、公共汽車將兩者相連。按城市的意義劃分,板橋實際上已是臺北大都市的組成部分。具備這種性質的還有中和、新店、三重等臺北縣的區域。

新北曾遇 規劃尷尬

但由於最初的城市規劃缺乏全盤考慮,導致臺北縣鄰近臺北市的一些區域,早期出現瞭業態混雜的情況。黃麗玲回憶,商業、工業商戶和居民區沒有間隔。時至今日,這種歷史遺留的 規劃尷尬 仍然存在。

傢住新店的俞先生笑言,從自傢小區出發,步行10分鐘之內,便可找到一傢服裝加工廠。在他看來,這種業態混雜狀況,會削減區域對市民的吸引力。不過,當地政府已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工廠搬遷也被列入計劃工作。

另一方面,黃麗玲強調,相比臺北市,臺北縣有關人口、房地產開發等方面的管理不太嚴格。

城市發展的差異,也能從市容市貌中明顯看出。俞先生回憶,淡水河東南側的臺北市摩天大廈鱗次櫛比,其間分佈著各式公園綠地,商務商業區集中而分明。位於河流西北方向的臺北縣,則仍有城鄉接合部的味道。

上世紀80年代晚期,由於本地勞動成本提高,臺灣的制造業慢慢向大陸轉移。 在這種環境下,臺北縣政府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城市規劃,開始轉型。 黃麗玲舉例說,這種調整,首先從淡水河區域開始。臨淡水河河岸地帶及兩個區域交界的地帶開始更多被重視和管理。 河岸改造和整治,讓這兩個區域從外觀上逐漸相互協調,沒那麼大差異。 此外,兩區域政府有關商貿等方面的合作項目也開始增多。

以大都市圈重新架構

2009年6月,臺北縣改制升格為 直轄市 新北市 。

臺北市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總工程司高文婷說,以首爾、東京等國際都市的發展歷史看,臺北市與新北市合作必須以大都市圈的概念及治理高度,從國際大都會的格局重新思考架構。

據媒體報道,2010年7月,當時的臺北市長參選人郝龍斌與新北市長參選人朱立倫共同提出 大臺北黃金雙子城 主張,成立 臺北市、新北市共同決策委員會 ,將淡水河流域打造成如美國曼哈頓河岸一般的美麗景象。

郝龍斌曾提及,在擔任臺北市長期間,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讓臺北市已飽和的西區,能獲得重新發展的機會。他認為,答案就在淡水河兩岸同步發展,一起進行都市更新,彼此互補。

2011年,有報道稱,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淡水河曼哈頓計劃將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他希望在任內興建4座景觀橋,讓兩市市民充分利用淡水河兩岸的綠地與自行車道。新北市市政府還會串聯淡水河系兩岸高灘地的自行車步道。

2011年9月7日,臺北市與新北市正式簽署 大臺北黃金雙子城合作協議 ,展開包含交通、產業、教育、環境資源、都會發展、災防、衛生及觀光文創等八大議題48項合作方案。臺北市政府告知,目前,其中12項已完成。

臺北市內的很多小空間看起來很有特色,也讓它看起來和其他城市有所差異。 黃麗玲說,新北市政府希望將城市打造成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風貌,甚至商務樓比臺北更多更高。發展中,政府和一些社會團體已開始註重錯位和差異性。 新北有山、有河、有海岸,這些資源應好好利用和經營。

捷運路網連接兩城

在 雙子城 計劃中,一個被視為關鍵因素的項目,即將兩個城市溝通連接的捷運(軌交)路網。郝龍斌曾提及,捷運路網是推動 大臺北黃金雙子城 的重要關鍵,三環三線將讓臺北市、新北市成為1小時交通生活圈。

所謂三環三線,是指三個圓環加三條輻射線。第一環,是環狀線加文湖線,第二環是捷運萬大中和樹林線加新莊線,第三環則是捷運機場線連桃園縣境內捷運線後,再接三鶯及板南線。三線則包含捷運汐止民生線、捷運安坑線及捷運淡水輕軌延伸線。

新北市城鄉局相關人士透露,按規劃,未來十年內,每年將有一條捷運線完工。從未來計劃看,幾乎所有正在或計劃建設的線路及站點都將延伸至新北區域。南港線未來將延伸至南港展覽館站,土城線未來將延伸至頂埔站;信義線通車後將與淡水線直通營運;松山線通車後,將與小南門線營運區間及新店線直通營運;新莊線通車後將與中和線直通行駛,蘆洲支線通車後將與中和線、新莊線直通營運。

桃園機場捷運通車後,將直通營運於桃園捷運藍線區間,分為每站皆停的 臺北車站 中壢 普通車與僅停靠部分車站的 臺北車站 桃園機場 快速直達車。

打造新城台中滴雞精門市分流人口

兩個城市規劃上的合作,甚至還包括創造新城。高文婷在接受早報采訪時坦言,由於經濟持續成長及經濟結構之轉變,人口急劇向臺北集中。為瞭緩解臺北市的壓力,容納部分新增都市人口,臺灣地區行政機構也試圖通過行政手段,創造 新城 以分散人流,引導人們在衛星城生活。

這種大環境下,臺北縣管轄區域內,原來為小鄉村的林口和淡海,開始瞭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高文婷介紹說,林口位於臺北市與桃園之間,包括林口臺地、觀音山區以及沿海地區。其中都市化地區以中山高速公路為中心,南北長約6公裡,東西寬約4公裡。

按照當時的規劃,這座新城計劃面積為18750公頃,可容納20萬人口,新城分四期開發。城區內的商業區及住宅小區大多為重新規劃。而工業區原則上在原來的工業用地建造。將新城與外界相連的是,已通車的中山高速公路及正在興建中的連通臺北市與桃園機場的捷運線。 這條線路將在林口設置站點。

淡海新城位於臺北市中心以北16公裡,南北以臺二號省道的二號橋與九號橋為界,西至臺灣海峽,東至淡水鎮水源國小。城區規劃面積1756公頃,計劃人口30萬人。全部建成時間為25年,分三期開發。目前,一期開發仍在進行中。規劃中,將有淡海輕軌、淡江大橋、淡水河北側環河快速道路等將之與臺北相連。

1945年後發展歷程

1945年至1960年

臺北已被確定為臺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60年代

眾多臺灣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臺北市區人口快速增長。各項公共設施逐步進行,1960年代末期,開始向臺北市東邊的大片田野地拓展。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台中滴雞精哪裡買




為臺北市的高度發展期,城市的商業重心逐漸東移至臺北東區。1980年代中期,臺北市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都會型城市。商業高度發展與交通便利帶來物價飆升、地價高漲等問題,部分臺北市居民選擇居住在臺北縣甚至基隆、桃園、新竹。1980年代末,臺北市人口增長趨緩,衛星城市增多。

此時期是臺北縣成長最快的階段,1980年代,已成為重要的二級產業都市,吸引大量城鄉移民。

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後,臺北市國際大都市的風貌日益顯現;臺北縣逐漸轉型朝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產業發展。2000年後,臺北都會區開始重視臺灣文化建設的內涵與素質;臺北縣則出燕窩禮盒推薦現更多具有明確願景意象的主題性空間開發模式。

錄入編輯:任憑

雞精推薦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dp919z9x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